本帖最后由 角色转换 于 2018-1-7 19:43 编辑
歙南明珠水竹坑全景 最早是在2017年8月27日驴行乾隆古道从七姑山穿越龙须山时,远远眺望群山环绕的水竹坑,萌生去此地一游的想法;2017年11月18日组织宁旌绩驴行到旌德“飞地”仕川时,得知柯庆施的家乡就在此,水竹坑柯姓由新安柯氏一脉聚族成村,我的家族本与新安柯氏有缘,更撩起我必须前往的欲望;再后来,有曹建飞同学驴行水竹坑时发至朋友圈的水竹坑美景,我早已按捺不住了,渴望能如愿成行。 水竹坑,只知从伏岭平银出发沿乾隆古道由北向南一直前行,位于古道的那头,我只是在绩歙界山――七姑山顶见过你。于是我向老驴友静室幽兰进一步了解行进路线,查询卫星地图,制定了驴行方案,并发帖邀请同行驴伴,选在丁酉年最后一个周末,经过充分的准备,天时、地利、人和具备,可以成行。 2017年12月30日周六阴有雾,按计划远在宣城的两位朋友5点就驾车往绩溪赶,因有雾,不得不将预定集合时间整整推迟了一个半小时。队伍临时决定自驾前往,9名驴友分乘宣城朋友和驴友汪伟两辆车,不出半小时就到达伏岭平银路口。 乾隆古道 山上浓雾还未散去,一条小路蜿蜒消失在山谷里。8:40左右,9人小队伍整装沿小路前行。二十分钟左右的田塍过后,一条干净清新的古道跃入眼睑。这就是早有耳闻的乾隆古道,也叫水岭古道,她位于绩溪伏岭与歙县杞梓里交界处,是古时杭州北上绩溪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绩溪岭南客商到苏杭沪的必经要道。青一色的石板路,厚实完好,富足原味,“官味”十足,古道边植被葱郁,空气异常清新,步履其中,拾级前行,眼前宛如呈现当年乾隆爷南下苏杭途经此道的场景。 乾隆古道 之所以品之有“官味”,是因为这条古道如果仅依赖民间力量是难以修筑的,既然是官道,就会有关隘,历史记载古道间曾设“华源关”,为确保来往商人安全,徽州府还曾派兵驻守。但驴途中未见古关隘,仅有三处路亭,一处已倒塌。曾记否?当年几多兵勇骁将,不知古关隘今在何处! 古道边的路亭 古道相对平缓,驴行队伍穿梭于谷地间,山间时有雾云升腾,如临仙境。翻山脊,过水涧,小分队沿乾隆爷当年的足迹一路南下。前几日的雨天再加上山上雾气蒙蒙,青石板有些湿滑,但并没有影响前行的速度。跋涉一个小时后,古道西侧一条叉道掩映在林间,稍不注意很难发现。我记得这就是上次去七姑山的古道,沿此道前行不到半小时,可以见到“禄娃”等石刻,相传还有乾隆爷经此道下江南在七姑山上留下让后人费解的“从吾、行馀”碑刻,一直未曾见得,甚是惋惜。
上七姑山的古道过了山脊后,基本上都是下坡路。不到一小时,就到了山脚。 驴行小分队 走在前头的缨子、小艾欢呼起来,右侧小山坡上白茫茫一片,一大片荆棘林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片荆棘林非常特别,整个山坡没有任何其它杂物,远远看去就像大草原。驴友12345、鸽子带头爬上山坡,并招呼众驴友都来分享这一美景。大家小心翼翼紧跟12345和鸽子的步伐爬上坡顶,坡顶是一大块平地,白茫茫的荆棘林随风摇曳,大家被这美景惊呆了,赞叹不已,欢呼声一片。几位女驴友们解下围巾忙摆POSE拍照,纱巾随风飘起,好享受好陶醉,未曾想在歙南大山也能享受“大草原”美景,颇有风吹草低见驴友的感觉。单人照、合影,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半小时过去了,仍意犹未尽。 “大草原”美景 但队伍不能逗留过久,只得抬脚继续向水竹坑进发。 山路转了个弯,一条小河呈现在大家面前,“华源河”到了。河面上一座水泥小桥,河水并不多,都说华源河里有好石,队伍中有好几位是石头爱好者,纷纷跳下河道去寻觅趣石。几翻搜寻,并未发现有精美的石头,好石或许已被其他驴友觅完了,众驴友只叹没有早些时候到来。 华源河 过了华源河,沿小路穿过一片桦树林,树叶早已落光,光秃秃地,地面上也早已没有了落叶。但可以想象,如果你秋天来到这里,树枝上金黄色的桦树叶风中哗哗作响,就似水竹坑人夹道拍手欢迎您的到来;地面上铺满桦树叶,金黄色厚厚一层,踩在上面很松软,晨曦透过云雾穿过桦树林,万道光柱撒落在地面,好一派如诗如画的山间乡村秋韵! 桦树林 路边能看到成片茶园和田地,应该是离村越来越近了。一棵大树矗立于三叉路路旁,二人难以环抱,依然绿意正浓。三叉路口一块大石头斜立于路旁,石面上清晰刻着:大路转灣,上嶺绩邑。原来是一块路标石,从字面来看,是繁体字,应该有些年份了。这“大路”应该是指早年三阳至水竹坑的古道,转弯上岭,翻过山就是绩溪境内了。 古大枫树 三叉路口路标石 这条“大路”路面全是完整的青石板铺垫,路边是一条小河,高大成排的常青树非常茂盛,初冬季节依然郁郁葱葱,树枝向下伸长,成了“大路”的遮阳伞,这应该就是徽州水口,初冬季节风景依然如此秀丽,夏天避暑一定是个好去处。 徽州水口常青树林 三叉路向南不到百米,有三座石牌坊,矗立于华源河边,牌坊不大,呈两柱门楼式,保存完好,“聖旨”二字清晰可见,其它字迹已模糊不清。从牌坊石柱旁边标识得知分别为吴氏节烈坊、王氏贞烈坊、周氏节烈坊。不知是哪个朝代,水竹坑族人能够“奉旨”建造牌坊,以旌表节妇吴氏、周氏,贞节烈女王氏,显然,每座牌坊的背后,一定都有一段被世人传颂的佳话或故事,因为没有见到描述牌坊的文字和史料,牌坊背后的故事就不得而知了。 古道与石牌坊群 穿过周氏节烈坊,横跨于华源河上是一座古廊桥。廊桥为徽派单石拱桥,墙上设有葫芦形、圆形、灯笼形等透空窗户,墙面爬满了藤条,廊桥内整齐悬挂不少灯笼,一块“得月”横匾悬挂于廊桥内梁上方,“溪上有亭先得月,钱中*水***”字体活跃,在那个时代显得既典雅又新颖。 古廊桥 穿过古廊桥,是一座雄伟的古城墙,墙体均以大块麻石砌成,城门上方刻有“华源关”繁体字,难道这就是历史记载的“天下徽商第一关”?城墙内靠河一边修有台阶顺势上城楼顶,另一侧有小路可达城楼,城门约六米宽,墙体有十几米厚。“幽幽竹溪十五里,自古进出一条道”,城门、廊桥是至水竹坑和绩溪的必经之道,华源河又成了天然屏障,在此地设华源关,也就成了咽喉要塞和重要关隘,派兵驻守,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我幡然大悟。 古华源关 华源河边一条新修的沥青路向南直通山外,给水竹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沥青路边宣传墙上描绘的均是水竹坑族人部分始祖和近现代人物画像,与三座石牌坊一样,这些人物也同样有着故事。 水竹坑宣传墙 我们在华源关处原路折回到“大路”,穿过葱郁的常青树,古道左侧一块青色的古石碑引起我的注意,有碑就有碑刻,有碑刻就有文字记载,有文字就可以推测石碑之后的故事。经过仔细辨认,碑体依稀刻有“孤魂”等大字,上联刻有“乾隆”等小字,这是乾隆年间水竹坑族人按徽州习俗在村外水口处为客死他乡魂归故里的族人立碑以纪念。我小时曾听说过这样的徽州习俗,凡客死他乡回乡入土是不能进村的,因为乡情,远离家乡的族人哪怕千里迢迢也要叶落归根,水竹坑族人为他们立碑纪念,他们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水竹坑的老寿星 不远处,路边一棵巨大的树根尽显枯藤沧桑,老干虬枝,据说是为生存求发展而远涉东瀛经营贸易的水竹坑人当年从东瀛带回的东瀛独有树苗栽种,如今成了水竹坑辉煌历史见证的老寿星。我们沿“大路”继续向北,掩映在万山丛中的水竹坑宛如梳妆台前的少女,终于略显羞涩地呈现在大家面前。青一色的徽州古民居依河两侧而建,河水由北向南流入华源河。村口一排古枫林,据《新安柯氏宗谱》记载,为南宋时柯正三的儿子柯六禄“从父徙居歙南竹溪花桥头,乃于该处栽枫松以塞水口,建花桥以壮山川” 所栽,距今有700多年历史了,古枫林如水竹坑的守护神,俨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里河边的青石板路旁还建有护栏,应该有许多年份了。平时我只见过河桥有护栏,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河边通道也设有护栏,在当年又是何等的奢侈。 村口古枫林 路边古护栏 队伍沿小河径直往村里走,已是中午时分,这时,天也下起了雨,大家觉得有些饿了,就向村中路人打听,一位热心水竹坑美女为我们带路去了一家农家乐。 热心水竹坑美女 “柯家小院农家乐”很是干净,户主洪灵芝很热心,见我们到来,立即招呼起来。为提高效率,我们决定利用烧饭炒菜时间,将水竹坑村参观一圈。村中柯铖古居、柯庆施故居、支祠余庆堂、祠堂遗址,散落的旗杆石、精美的镂空砖雕、狭长的青石板街巷等遗址古迹,透出徽派古韵,底蕴厚深,记载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只可惜有的已是残缺破旧,亟需得到更好的保护。 徽派古韵 脚下踩着历经百年风霜的青石板,我们心潮起伏,恍若隔世。一个不大的水竹坑,她远离了城市的喧嚣,风景优美,山清水秀,宁静祥和,宛如世外桃源,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文化元素,古牌坊、古廊桥、古城墙、古树、古祠堂……,还是原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柯庆施的故居地,1948年为新四军驻地等等,因为有了这些,水竹坑有了她的灵魂。 由于柯铖古居、柯庆施故居大门上锁,未能进去参观。返回农家乐时,恰好饭菜上桌,大家围着圆桌吃着热腾腾的农家饭菜,洪大姐的手艺真不错,三个锅外加两个炒菜,地道的土菜,味道一流,大家赞口不绝,吃得真香,饭菜一扫而光。 热腾腾的农家饭菜 由于还要赶路,我们向洪大姐打听了去小昌溪的路,热心的大姐还让她丈夫给我们带路。绕经村尾苍老的古银杏树,就出了水竹坑,我们按他所指的方向沿着一条山路前行。往小昌溪的山路并不像乾隆古道那么大气,偶尔也有间歇的石板路,沿山道攀爬翻过一座小山,路就较平缓了,不出两个小时,就到了小昌溪。小昌溪是水竹坑的一个自然村,绩溪往障山大峡谷景区的必经之地。过了华源河,就上了去障山景区的马路。我们沿马路徒步至平银出发点,按原路线分乘两车返回县城,结束了这一天的驴行。 小昌溪001号 驴行小分队部分人员
2017年12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