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瀛洲镇
探寻古村新韵,共绘振兴图景。古村落的石板路,记录着乡村振兴的坚实足迹;悠扬的乡音民谣,唱响着文化传承的时代新声。近日,安徽农业大学“梦栖瀛洲,心泊徽韵”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走进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及龙川村,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深度实践。他们以脚步丈量乡土,用问卷倾听民声,以专业智慧探寻发展路径,更在徽文化的浸润中,深刻感悟文化振兴赋能乡村的蓬勃力量。
深入田间巷陌,倾听振兴脉动
实践团首站抵达仁里村,便被这座千年古村的韵味深深吸引。这是有着1400年历史的古村落,依山傍水,呈“神龟”状布局,在这里,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邂逅,每一刻都是与文化的相拥。精美的徽州“三雕”——石雕、砖雕、木雕,每一处细节都让人惊叹古人的匠心。
围绕“古村落保护开发、村民生活满意度、文化传承创新”等核心议题。团队成员走村入户,面对村民、返乡创业者、当地民宿,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63份。在交谈中,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清晰浮现,如:乡村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弱。
团队与安徽千村运营团队组织进行了深入座谈。该组织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立足乡村旅游的振兴实践。结合调研发现,学子们就建立古村落保护和人才吸引等议题,与基层干部和带头人展开了热烈讨论。
文化浸润:古调新声唱响振兴乐章
实践期间,一场原汁原味的仁里村民歌民谣表演,让学子们沉醉于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中。被仁里村十分珍惜的“宝贝”们——五位演唱数十年民歌的奶奶演唱了《插秧舞》和《十绣鞋》,其中,奶奶们在《十绣鞋》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用婉转的歌声表现出徽州女人对在外经商的丈夫的思念,歌词从一月开始,每月一句,到十一月、十二月没花采了,想要采花待春来,表达她们对春天的期待,因为春天一来,丈夫也就回来了。
更令人惊喜的是,恰逢安徽省文化惠民工程“送戏进万村”活动走进仁里,专业剧团带来的经典黄梅戏在广场精彩上演。台上演员唱念做打,韵味十足;台下村民扶老携幼,掌声连连。一位参与表演的黄梅戏演员表示:“把好戏送到乡亲们家门口,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振乡村精气神的重要方式”。这生动的一幕,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打通,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凝聚人心中的独特作用。文化,正在成为仁里村乡村振兴中一抹亮丽的底色。
探访龙川古村,镜鉴文旅融合
团队前往“中国徽派建筑艺术殿堂”——国家5A级旅游景区龙川景区考察。踏入了龙川古村,这座低调却深藏不露的千年古村让团队成员惊喜连连!清晨的龙川,晨雾缭绕中透着岁月静好。蜿蜒的河流如龙盘绕,古朴的石板路铺陈着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龙川祠堂内的木雕,细腻程度令人叹为观止。领略到胡氏宗祠等徽派建筑的恢弘与精妙。通过与解说的交流,了解了胡氏家族与丁家的故事和龙川古村的保护与开发历程。重点调研了古村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经验。
仁里、龙川古村将厚重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的成功实践,为传统村落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两地的实践调研,启发了学子们对不同类型古村落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多元思考。
青春融入乡土,实践收获成长
五天行程,收获满满。此次实践更是一次行走的“大思政课”“专业课”。同学们不仅用专业知识观察分析乡村发展问题,更在与村民同坐一条凳、同听一台戏中,增进了对乡土中国的情感认同,理解了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团队在仁里,看到了生态美、产业兴带来的希望;在龙川,领略了文化‘活’起来创造的效益。而最难忘的,是乡亲们看黄梅戏时开心的笑脸和唱民歌时的自豪。这也说明,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滋润和赋能,也离不开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认识到,要努力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也懂文化、爱文化的新时代人才,为乡村的全面发展贡献青春智慧。(纪为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