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上庄镇
黛瓦凝烟处,古训启新章。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三下乡”团队踏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绩溪胡开文纪念馆,开展“叩问千年墨魂,赓续中华文脉”主题实践。青年学子于松烟故地聆听文明回响,在通转楼前体悟匠道薪传。以脚步丈量历史,用目光触摸文明,在徽墨的浓淡干湿间,读懂传承的重量。
胡开文旧馆门扉轻启,“吱呀”一声,恍若推醒百年松烟梦。刹那间,古墨氤氲,沁染衣襟如染翰;青瞳凝睇,漫溯流光似读碑。百年沉浮的墨魂匠魄,于无声处,在青春的心砚中,悄然研开一池玄玉春水。
一院藏尽千秋史 白墙黛瓦诉沧桑
白墙黛瓦,如诗如画,镶嵌在黛色的山影之间。沈鹏题写的“胡开文纪念馆”匾额,字里行间,墨香隐隐流淌。
跨过门槛,“通转楼”的木梁上,岁月刻下浅浅的痕迹,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胡天注铜像庄严肃穆,“七代绳传”的楹联红漆虽已斑驳,却依然能让人读出墨业世家那份执着与坚守。
从清代胡天注创号,到“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惊艳世界,这方小小的庭院,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藏着徽墨半部的兴衰史。队员们仰头凝视着雕花窗棂,指尖轻轻划过磨得发亮的门柱,古屋沉默不语,檐角的风却卷着墨香,轻轻掠过他们的肩头,仿佛在传递着历史的低语。
墨锭无言藏日月 匠心永续照丹青
走进陈列厅,讲解员热情洋溢地讲述着古屋的过往。玻璃柜透着冷光,胡开文的“骊龙珠”“古瑜糜”等墨锭静静陈列其中。墨锭上的描金虽已有些淡褪,但龙凤纹样依然灵动鲜活,仿佛在彰显着昔日的辉煌。那方荣获金奖的“地球墨”,球面经纬分明,仿佛能看到当年匠人落笔时的专注神情,在专注已凝在墨色之中,成为永恒。
最令人动容的,当属复原的制墨坊。蜡像师傅弯腰炼烟,炭盆里似有火星明灭,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炽热的温度。先辈们的匠心,借着墨品与工序,跨越时空,传递至年轻一代的手中。“天下墨业在绩溪”,这题字如一声号角,让众人深刻明晰徽墨的历史分量。木杵夯在墨坯上,力道透过蜡像的肌肉线条传出来,仿佛能听见那有力的夯击声透过历史荡在耳畔。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讲解员说道,“你们可能知道前半句,但最重要的是后半句‘来了以后,又不愿回头’,这就是我们徽州人的乡土情、精神气。”队员们凑近墨模,看着上面的细纹,不禁发问:“得刻多少刀才能这么匀?”无人回答,但满室旧工具的沉静里,早已写透了答案——那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专注,是对匠心的执着追求。
墙角的《墨薮》孤本,纸页泛着温润的黄。翻开的那页,“选烟必取清烟,和胶须用鹿角”的字迹,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更是文化延续的密码,等待着后人去解读、去传承。
青春擎炬续文脉,墨香铸魂昭千秋!
离馆前,队员们围坐在庭院的石桌旁整理资料。相机里存满了墨锭的细节、制墨的工具,笔记本上记着“炼烟七遍”“描金用金箔”的古法,还有与讲解员的那番对话:“现在愿意了解徽墨的年轻人少了,你们来看看,我们就多一分底气。”
夕阳的余晖漫过墙头,参观已近尾声,学子们重新踏上归途,鞋底的青石板碎屑混着淡淡的墨香。这趟三下乡之旅,年轻人带走的不仅是记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让藏在古宅里的匠心,走出玻璃柜,走进更多人的目光里。
寻千年古宅,感悟历史厚重;探墨韵华章, 解码文化基因。此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之旅, 是青年学子与徽墨瑰宝的深刻对话,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生动淬炼。在胡开文纪念馆的缕缕馨香中,实践团成员触摸中华文脉的强劲律动,体悟匠心传承的永恒密码。(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三下乡”团队)
|
|